引起宝宝中耳炎的原因|引起宝宝中耳炎的因素有哪些

发布时间:2020-05-22   来源:宝宝疾病    点击:   
字号:

【www.tzsdlj.com--宝宝疾病】

中耳炎,不知道宝爸宝妈们是否听说过这个病症。许多宝爸宝妈会把中耳炎当做普通的感冒。那么你们知道引起宝宝中耳炎的因素有哪些?一起来看看吧。

小长假里,大家都在朋友圈晒堵车晒旅游,但小薇却天天晒自己的唉声叹气。

原来,这位新晋宝妈9个月大的宝宝,最近莫明的出现发烧症状,一直哭闹,还抗拒喝奶。

以为是要出牙,却看不到任何冒牙的迹象;

以为是嘴里有疱疹,用手电筒照了也没有;

以为是感冒,可这次发烧没有打喷嚏、流鼻涕、咳嗽的情况出现。

关键是退热后,孩子还是烦躁,排斥吃东西。

到底是什么问题?妈妈惆怅不已,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。

医生用耳镜检查完告诉她,孩子鼓膜肿胀发红又出现发热,这是急性中耳炎的表现。“最近中耳炎发作的宝宝还不少咧……”好在目前小薇的宝宝状况不算严重,用药处理即可。

对于中耳炎,家长很容易把它当成普通感冒处理,也很少注意到孩子耳朵有什么问题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中耳炎可能出现大量脓液,导致鼓膜穿孔,甚至影响宝宝听力!

为何宝宝易患中耳炎?

用手电照着耳道,可以看到一层明显的膜,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膜。鼓膜以外是外耳,鼓膜以内是中耳和内耳。

中耳在鼓膜以内,理论上跟外界是隔绝的,实际上却通过咽鼓管将鼓室与鼻咽部连接起来。咽鼓管平时闭合,仅仅在吞咽或打哈欠时开放,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,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。

对于低龄宝宝来说,中耳发炎是一个发病率很高的疾病,这跟宝宝耳鼻部「咽鼓管」的构造有很大关系。跟成人相比,低龄宝宝的咽鼓管,具有“短、平、直”的特点。

那么当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时,病毒和细菌可以更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,诱发中耳感染。

当孩子感冒流鼻涕时,家长捏着宝宝鼻子擤鼻涕,也会增加鼻涕和病菌进入中耳的风险。

另外,长期躺着喝奶的宝宝,奶液容易淤积在鼻咽部,然后流入耳朵内引起中耳炎。

急性中耳炎会有哪些症状?

急性中耳炎,最常发生在3个月到3岁儿童之间。

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细菌或病毒,并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感染比较多见,由于感染能在中耳腔产生一些脓性分泌物,所以又叫化脓性中耳炎。

中耳炎最初的症状主要是耳朵痛(48小时内突然出现)和听力下降,还可以有不明原因发烧38℃以上,采取常规措施处理,症状通常难以缓解。

这期间,婴幼儿因为不会自我表达,会反常的烦躁、入睡困难。大一点的孩子,通常会左右摇头或不停用手摸耳朵。

通过耳镜检查可以看到鼓膜肿胀发红,甚至中耳积液。有时还可以看到耳朵里流出黄色粘稠液体,说明孩子鼓膜可能穿孔,感染比较严重,需要及时治疗。

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怎么办?

得了急性中耳炎,「耳痛」是最常见的反应,如果孩子只有轻度的症状,也没有出现分泌物渗出的情况,可以单纯服用口服止痛药缓解,儿童安全可靠的退热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,服用时根据孩子体重计算给药。

但是如果孩子病情严重,耳痛剧烈,鼓膜穿孔流脓、发热超过39°C等或者伴有高危因素,如唇腭裂等解剖异常、Down综合征、免疫缺陷、人工耳蜗植入等,则需立即送往医院耳鼻喉科看诊。

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,有时候鼓膜积液太多,或感染蔓延至邻近区域,形成乳突炎,则需要在抗菌的同时切开鼓膜,插管进行引流。

如何预防急性中耳炎?

鉴于低龄宝宝咽鼓管的特殊性,所以从宝宝诞生起,建立科学的喂养习惯和护理习惯,有助于让宝宝远离中耳炎:

1、喂奶时尽量取坐位,让宝宝稍微抬高头部,避免平卧。

2、孩子鼻涕比较多,最好用吸鼻器把鼻涕吸出来,或用生理性海盐水冲洗鼻腔,家长切勿同时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。

疾病在身体的传播有相通性,控制住传染源就可能一举两得。研究表明,儿童常规接种针对肺炎双球菌的疫苗、B型流感嗜血杆菌、流行性感冒疫苗都能显著降低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。

其他可能引发宝宝耳痛的原因

那是不是孩子一出现耳痛就要怀疑是中耳炎呢?也不一定,实际可能引起孩子耳痛的原因有很多,下列情况也非常常见:

1、外耳道异物:鼓膜以外的部分就是外耳道,因为蚊虫意外钻入耳道的情况很多,而小孩子天性好奇,容易将各种小石头、小珠子塞入耳道,拔不出来。时间久了,会引起皮肤发炎肿胀,导致外耳道疼痛。

2、耵聍栓塞:耵聍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耳屎”,它能保护外耳道,一般能通过耳道上皮的清理作用自行排出。但有的孩子耵聍腺分泌旺盛,分泌油性耵聍,在游泳、耳道进水后或不正确的掏耳朵后,会导致耵聍膨胀甚至越积越多,从而导致胀痛。

3、大疱性鼓膜炎:这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出血性大疱,常常发生在感冒或流感之后,具有自限性,通常在局部予以消炎、镇痛、清洁可以自愈。

4、分泌性中耳炎: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未伴有急性耳部感染症状的中耳持续积液,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只是表现为间歇性的儿童、听力下降、抓耳等症状,60%的孩子可以自愈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言语发育迟缓、显著听力减退,则要尽快干预。

所以,跟耳朵有关的疾病,特别是发生在内耳道,有时不易发现。

归结起来,孩子每一次的不舒服,考验的其实是家长细致观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。

而平时避免躺着喂奶、防止耳朵进水以及加强身体锻炼对于疾病预防,也非常重要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tzsdlj.com/yuer/1926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