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孩子几岁开始认字最好】孩子几岁开始认字合适?不是四岁也不是五岁

发布时间:2020-05-21   来源:食品行业资讯    点击:   
字号:

【www.tzsdlj.com--食品行业资讯】

工作日的大早上,闺蜜就找我来哭诉。

和老公吵架了?和婆婆吵架了?和邻居吵架了?

都不是!是这个

闺蜜说,这条猝不及防的新闻,字字扎心!

一时脑热,又点了下方一篇关联新闻,这次,哭的人是她了。

五雷轰顶!

这条新闻彻底击垮了这枚中年妇女,满脑子就四个字——孩子完了!

“4000字!神童吗?你看看我家的识字量,大,小,上,下……这是几个?”

唉,典型的中班焦虑呀。

大家有没有发现,娃一上中班,氛围就画风突变了。大家讨论的话题,已经不是今天上幼儿园怎么样,而是报多少个培训班。

识字这种妈妈圈的踩雷话题更是恐怖。识字量在500以下的,只能接受批评教育:

“可长点心吧,阅读可是上小学的一座大山呐;

看题都看不懂,学习成绩就没指望了。”

唉,难道识字量少的娃,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?

有必要在学龄前识那么多字吗?

小学之前认字到底有没有用,认识多少个算合格?

为了让她宽宽心,我给她讲了《你的3岁孩子》里面比较经典的笑话:

有一位骄傲的母亲,去叫板呼吁3岁不该识字的医生。

那位老妈子得意地说:我家娃3岁,认字特别多,还能自己看书。什么快乐教育,太扯了。那就是父母懒散,孩子才没什么特别的表现。但我就不一样啊,从孩子出生起,我就给他制定学习计划,你看看我家娃……

也就一年以后吧,这位老母亲自己来找医生给跪了。因为她发现,孩子认字多,不值一提,很多小朋友都自然地发展了这项认知,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比别人优秀多少。

所以,在养孩子这条路上,很多时候,你都是白焦虑了。

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:在语言学习中,孩子始终是个主动者,只要有个合适的环境,就能自然开花结果。

这个开花结果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:

✔  12-20个月——单词句时期

这个阶段的孩子,自然能在语言环境中知道,苹果和牛奶绝对不是一种东西,而且他们学习新事物名字的速度快得惊人,科学家管这个时期叫“命名爆炸”。

这时候,识字卡片上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没太大意义,多带他认识身边的事物,看一看、摸一摸、玩一玩,他自然会知道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。

✔ 18-24个月——电报句时期

孩子一岁半开始,你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句子:爸爸吃、我的球……它们像电报一样,只包含最关键信息。你看,孩子能够自动辨识对自己有用的关键信息,大脑的发育过程还真是神奇。

孩子刚开始往外蹦字的时候,很多家长就着急要给小孩识字了,千万不要这么干。

✔  2.5岁-5岁——学前期

到了这个年龄,很多家长就坐不住了,不识字能行吗?我们看看科学是怎么说的:

虽然5岁孩子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,但语言能力的许多重大进步是在儿童6-14岁期间发生的。

也就是说,强行早认字,是错的!

儿童心理学界非常权威的科学家、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阿诺德·格塞尔博士说:

从长远角度来看,孩子从三岁、四岁、五岁、六岁甚至七岁开始认字,将来都没有任何不同!

好多父母认为,孩子心智的成长全要靠教出来,但是,事实并非如此!

他之所以这么说,是从实验中得来的。孩子发育没达到的时候,所有的“超前”教育,都是在浪费时间。

因此,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,才是靠谱的教育方法。那些用强灌的方法让孩子早认字,不过是时效最短的图片式记忆的体现,除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,没什么好处。焦虑教育不仅累垮父母,也害了孩子。

那就压根不教小孩认字了?当然不是!

孩子的识字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。你只要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,他自然就会认字。而开始认字的关键不是孩子几岁,而是孩子的兴趣。

零食的包装、路上的路牌、公交地铁上的站名、商店的物品、读过的绘本……上面的很多字,其实都印在孩子的脑海中了。当他们主动说起来的时候,你就可以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了。

所谓培养并不复杂,去超市多带他找找他喜欢的食物包装上的字;回家路上,让他找找自己该坐到哪站的站名;去动物园玩,在他喜欢的动物面前,带他认一认介绍牌上的字……都是不错的方法。

比如有个妈妈从小陪孩子看绘本,在孩子4岁的时候,把家里绘本按着每本的主题提炼出一个字。像是《好饿好饿的毛毛虫》,她提炼出“虫”字,用大楷写上,剪下来,再读这本书,就是来认识“虫”字。

认识的过程中,她先鼓励孩子自己读书名,然后跟孩子玩在书中找“虫”字的宾果游戏,最后让孩子自己试着读某些很熟悉的部分,这是我听过的,最靠谱又最省钱的识字方法了,还一举多得。

看到这里,心中的识字焦虑放下了吗?记住多少个字,从来不是识字的目的。让孩子知道字是一种表达意义的有用符号,能对他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才是目的。

教孩子识字,不是为了攀比数量,而是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固基础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tzsdlj.com/yingyang/1906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