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您有哪些困惑]在孩子的哭闹中隐藏着父母的教养之道

发布时间:2020-07-10   来源:教育热点    点击:   
字号:

【www.tzsdlj.com--教育热点】

从心养育虽然,我们希望孩子们每天都是开开心的,都不希望孩子哭闹。但显然,这并不是合理的期望,也是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。没有哭闹的童年,是那么遥不可及,又那么不真切,过于虚幻。

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存有两面性:上-下?前-后?左-右?正-负?这些都是相对的概念,并没有绝对性,我们之所以能区分出两个维度,都有赖于事先设定好的参照物。

哭闹和开心也是如此,粗糙地分类,可以认为是属于情绪状态的两个相反的方面。孩子的常态的生活中,必定有开心,也必定有哭闹。

虽然,我们不鼓励无理的哭闹,但是我们不能拒绝孩子合理的哭闹。因为哭闹是孩子表达内心负性情感的常用行为方式,也是必要通道。

盲目管制孩子的表达通道,就会让通道堵塞,会让孩子被动地压抑自己。在情感通道拥堵的状态下,孩子变越来越无从适从,焦躁不安。长此以往,定会导致孩子习惯性地受困于日积月累的负性情绪的泥潭之中。

所以,父母需要为孩子的哭闹设定一个识别的参照物,以此来区分,孩子的哭闹属于哪一面:无理还是合理?针对无理的哭闹,父母可以适度采取“淡化”的态度,漠然处之,让孩子自行缓解。比如,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,想要立即满足。但迫于现实状况,确实无法满足。此时如果孩子哭闹,纯属合理,父母理应全盘接受。

如果接下来,父母耐心地跟孩子进行了详实的解释,并且承诺孩子稍后满足,但孩子还是不依不饶,哭闹不止,甚至就地打滚,歇斯底里。此时,孩子的哭闹可以归属于无理,父母理应采取一些干预措施,防止孩子情绪长期处于失控状态。

如果孩子的年龄已经大于四五岁,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,但却常常无理哭闹,极有可能暴露了两个潜在的问题:

一是孩子延迟性满足的心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。因为不同于年龄更小的孩子,四五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符号表征能力,即孩子能够在头脑中可以刻画出不在眼前的事物,能够记住他们,想念他们。因此,孩子可以做到对喜欢的事物“心心念”。

而且,孩子也能清楚地明白,我喜欢的东西会一直存在某个地方,他会等我一会去拿他,他不会无缘无故从世界上消失。孩子还具备了想象能力,他可以想象,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得到喜欢东西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画面,所以他完全可以听得懂父母给予的承诺。

另外,孩子也拥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,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理性,就像他们可以让飞速奔跑的身体瞬间停下来一样,在父母的支持下,他们完全可以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,暂时控制自己的欲望,忍受一时得不到的不舒服的感觉。

总而言之,四五岁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,可以实现延迟满足,如果能力不足,则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。但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,就是需要有父母耐心地解释和说到做到的承诺。

二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需要增强。孩子很多时候无理哭闹,是因为他们无法相信父母的话,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承诺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?排除个别孩子很难克服强烈负性情绪的影响,大多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,是基于这四五年跟父母相处的前期经验,而得出的经验结论。言外之意,父母没有赢得孩子的信任。

有时父母可能困惑,认为自己无法洞悉孩子的心理,孩子的心思似乎很难懂,说变就变,一会儿这样,一会儿那样。在这一点上,孩子可比父母强多了。孩子们的思维单纯,重视结果,很善于从一次次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智慧,如果父母本身行为不到位,常常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,或是延误兑现,父母以为孩子早已忘记,就也顺水推舟假装忘记,不再提起。而实际上,孩子对于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之物,常会牢牢记在了心里。

父母千万不要一味,孩子不不再索要,就是因为他们真的已经忘记。相对来说,更可能是孩子一时的兴趣随之消失,他们不再喜欢曾经感兴趣的东西,对于发自内心的喜爱,孩子绝不会忘记。如此一来,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会感到失望,他们会记着父母的“不诚信”。因为这种得不到和放弃,孩子并不是主动的,而是被动于父母的“说一套做一套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无法信任父母。

如果孩子常常无理哭闹,可能说明你不会跟孩子沟通,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用亲子教育代替了亲子沟通。

沟通:是人与人之间思想、感情的传递和反馈,以便达到思想一致,感情通畅;

教育:是按照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一种工作,主要指学校;

亲子沟通: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了解的过程;

亲子教育: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的过程。

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最需要回顾和反思的是,你们的矛盾点在哪里?你跟孩子有没有感情沟通?还是全部知识技能传授和说教?

如果你无力劝阻孩子的哭闹,可能说明你的父母权威性还不足够。对孩子既有疼爱又有要求的父母,总是能及时帮助孩子调控自己的行为,父母会引导孩子懂得这样的道理:常规哭闹完全允许,但不可以毫无底线的歇斯底里。

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总是立即停止哭闹,可能说明你是“高控和暴戾”的父母。在你面前,孩子永远只能展示正性坚韧听话的一面,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。顺从父母,听从父母,是你骨子深处对孩子的“殷切”期望。

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刻意隐忍,往往都是以成年的愤怒和骄躁为代价。积怨在小身体里的伤悲,在戾气过重的家庭里,只好暂时隐藏,但却能在心底生根发芽,随着年龄的增长,转化成更加负性难以把控的情感。
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tzsdlj.com/zaojiao/2519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