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那些被窥探到的所谓温柔证据】那些被夸懂事、乖巧、漂亮的孩子,后来怎么样了?

发布时间:2020-07-01   来源:玩具    点击:   
字号:

【www.tzsdlj.com--玩具】

原标题:那些被夸懂事、乖巧、漂亮的孩子,后来怎么样了?

前两天在咖啡馆写稿,隔壁桌来了两个带娃的妈妈,好不容易聚一起想要聊两句,总被孩子的各种求抱、求关注打断。

男孩妈妈不耐烦了,教育孩子不要捣乱,学学妹妹。女孩妈妈“纠正”她:“你别这么说他,你得夸他!”然后拿出一个汽车玩具,男孩不捣乱了,她赶紧上蜜枣:“真乖!真懂事!”

转回头,她和闺蜜交流经验:“你就得这么往好了去暗示孩子!我家就是这么做的,有用!”

花时间之前写过文章:这样很容易毁了一个孩子,不要再贴标签了!我们很容易会提醒自己,别说那些负面的词儿。

但对于一些“好”词儿,比如希望孩子好、勇敢、懂事、坚强、乖巧、聪明,我们又会本能的觉得,这都是对孩子的美好期待,好像应该多说。

甚至你会看到很多文章,引述美国心理学家的话: “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那样去塑造自己。”然后就去告诉家长:“你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,就要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。”

然而,贴上好标签,真的是对孩子“好”吗?那些被贴上好标签的孩子,后来怎么样了呢?

说几个真实的故事吧。

我有个妈妈朋友小甜,中上姿色,每次见她,都觉得她很会打扮自己,就是眉眼间,似乎总有一些闪烁和不自信。

有次我们在一个身心灵成长的课程上遇到,大家都很敞开的分享了关于自己的小秘密,她也跟着打开了话匣子,鼓起勇气说,自己其实很自卑:

“我小时候长的像个洋娃娃,眼睛很大,所有的亲戚、朋友,都会捏捏我的脸,说我很漂亮,人见人爱。但长大后,这种话听得越来越少了。”

小甜说,她一开始很失落,不愿意接受事实,后来只能自我安慰、找补,比如老公必须懂得夸自己、出门必须化妆,然而,内心却很不自信。

好标签让人上瘾,不停的想要寻求认可。可得到这份认可太辛苦,因为主动权,并不在自己手上。

更何况,漂亮是暗藏着刺的美丽外衣,即便长大后依然姿色出众,也有美人迟暮的一刻,谁能一直听到类似的赞美呢?

我的一个医生姐姐,最近做了件“叛逆”的事:和父母大吵一架。

原因是,在带孩子的原则上,她和父母分歧太大,彼此都很难接受对方的意见,她就希望分开住,给父母租个房子,让他们偶尔过来帮忙。

可父母炸了,说女大不由娘、家里够住,竟然容不下老两口了:“你以前不是这样的,以前你多懂事多乖,别人都说我们家养的闺女好,能养老,孝顺我们,没想到啊没想到!”

姐姐一听,更加气愤也更加难过,“我受够了!你们不要再说我懂事!”她把这些年的委屈都倾吐出来:

为了“懂事”,5岁那年,她被迫看着父母把自己喜欢的洋娃娃送给了邻居家的孩子;
为了做个“好孩子”,8岁那年,她不能表达对一件衣服的喜欢,因为有点贵;
为了“乖巧”,16岁那年,她无奈的顺从了父母,扔了手上的小说,学了根本不喜欢的理科,然后是读医、在医院上班,每天都感觉煎熬,想要辞职,又被父母说……

这些年,每当她想要跟随的内心做点什么,都像有个紧箍咒,担心这不够“乖”、不够“懂事”、不够“好”,这场迟来的“叛逆”,她说,像是一个要释放过往压抑的定时炸弹,必须要爆了,不然人会憋出病……

维系一个好标签很辛苦很累,伪装的日子,就是好像意志和身体不同时属于自己,不快乐,却又无能为力……

再来说说我自己。

我之前一直有个障碍,我给命了个名:自我肯定困难症

具体表现为,我刚参加个什么活动、做了什么事,如果大家反馈非常好,激动的过来和我表达,“吉吉,你好棒啊!”“你文章写的很好啊”,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挥挥手摇摇头,“哪里哪里”、“没有没有啦!”“还好啦!”

我也很不喜欢自夸,觉得这话即便要说,也应该由别人来说,自己夸自己、或者晒出来,多不“谦虚”啊!

很久之后,我才找到这个模式是从哪里来:学生时代,很多次,当我拿了好名次,兴奋的回到家,父母总会掩饰住喜悦,语重心长的提醒我,“嗯,不错,不能骄傲啊,要谦虚。下次得更努力!”

我得到的信念就是:有了成绩不值得太高兴,表现出为自己骄傲,更是不自谦的表现,要不断的往前看、做得更好……

现在的我,依然会本能的对夸奖做出“谦虚”的回应,当我不断的成长,重新养育自己,大方的用“谢谢”回应,在心里肯定自己:“你确实做的很好啊,享受这些认可!”我觉得特别释放。

所谓的“好标签”,会是一种负累,会让人不自觉地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期望值、压力过大、忘记了自我肯定。

对孩子来说,父母最重要也最被信赖,因此孩子总会敏感的考虑到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和地位,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,并把父母的话“听”进心里,慢慢的被暗示、影响和塑造。

漂亮、聪明、勇敢、懂事、乖巧、谦虚、友善、积极、活泼、上进、好学……这些披着华丽外衣的好标签,其实和笨、丑、淘气、小气、霸道、自私这些所谓的“坏标签”一样,都会阻碍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自己

当孩子做不到标签上的“好”,他会感受到压力,恐惧与心目中高大的父母断了连接。
当孩子听不到这些美好的词,他会不习惯、会失落,觉得是自己的错。
……

那我们要如何避免贴标签、同时减少已经贴过的“好标签”带来的负面影响呢?

1、多去肯定行为,避免评判。

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美好的品质,但要避免标签效应,就要慎用、少用对人做出评价的形容词,而是多针对行为,进行客观描述,肯定孩子具体做了什么,对孩子表示感谢,比如:

可以说:“我注意到你用交换玩具和限定时间的方式,解决了抢玩具的问题。”
不要说:“你真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!”
可以说:“谢谢你今天帮妈妈做了家务。”
不要说:“你可真懂事!真是妈妈的乖孩子!”

2、多去询问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,可以提建议,但不要下命令。

孩子再小,也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表达的权力。他会对一件事,产生自己的想法、感受,并做出决定。

我们要鼓励孩子在情绪安全的环境中去表达,同理孩子的感受,多用选择题和启发式的问句,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。

可以说:“把苹果给了妹妹,你有感受?觉得委屈是吗?你希望怎么做呢?”
不要说:“你是个好姐姐、懂得谦让的孩子!”
可以说:“关于这件事,你的想法是什么?”
不要说:“好孩子都听妈妈的,我肯定为了你好。”

3、真正的尊重并接纳孩子,包容不同。

好标签总是容易脱口而出,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本能的期待,如果内心依然怀揣着无数个标准的、完美的“答案”,想要我们心中理想的孩子,那么再多的技巧、沟通方法、话术,还是一样会给孩子带来压力。

所以,家长真正需要的,是修炼自己的心,想一想:哪些期待,其实是把自己的期待投射给了孩子?哪些自己都难以做到?如果做不到,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包容接纳自己、给予力量呢?

如果有机会,学习扮演一个孩子吧,体会他的内心世界,我们才会从心底生出真正的、充满鼓励、却不会令孩子感到束缚的爱。

蔡康永曾经说过,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,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,让他变成他自己,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变成的人。

这条路很不易,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、不断的觉察。

一起加油!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tzsdlj.com/shiyong/23610/